“復 活”農 村 污 水 處 理 站 |
本報記者 朱松梅 今年,廖日紅奔郊區的次數更多了。一得空兒,他就和污水處理站的設計單位一同進村,手把手進行設計、技術指導。 廖日紅是北京市排水事務管理中心副主任。過去5年,他一直在和農村污水打交道。 早在2005年,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,京郊大地上千個污水處理站很快建立起來,農村千百年來就地排污的傳統漸漸得以改變。然而奇怪的是,沒出幾年,超過一半站點都停止了運行。 好好的污水處理站,怎么就紛紛閑置了呢?2013年,本市啟動三年治污計劃,此前主攻城區水華防治的廖日紅也正是在那時加入這個團隊,正式承擔起了“復活”農村污水處理站的任務。對當時的他來說,農村治污是個陌生領域,也是個嶄新挑戰。 全市近4000個村莊,村村排污各有特點。為了摸透農村污水問題,他曾每周三天奔郊區,雷打不動進村調查,短短兩個月,足跡踏遍了10個郊區、上百個村子,與村干部、村民座談80余次。 扎扎實實的調查,解開了京郊污水處理站運營難的秘密:設計不當、經費匱乏、缺少專人運營,是站點停運的主要原因。“就拿設計工藝來說,并不是越先進越好。”廖日紅說,比如,城市里很多污水處理廠采用了膜處理工藝,于是許多農村站點也直接照搬。但事實上,污水進行膜處理之前應經過粗格柵、細格柵、沉淀池的重重過濾,而農村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。因此,農村站點的過濾膜普遍存在堵塞的現象,污水中的小樹枝甚至能直接戳斷膜絲,從而導致站點停運。 尋根溯源,方能一一攻破難題。很快,由廖日紅團隊執筆的《北京市農村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項目實施暫行辦法》《北京市農村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運營考核暫行辦法》出臺。文件規范了農村污水項目建設,并首次總結出城帶村、鎮帶村、單村建站、聯村建站4種處理模式。此外,由于站點運營有了具體的考核細則,從去年起,本市開始分門別類對農村站點給予財政補貼。 多管齊下,2017年,已經有760余個農村污水處理站恢復正常運行。今年,本市還將建立農村污水處理站遠程監控系統,每個站點的運行情況、出水水質,都能實時傳輸到監控中心,為考核、補貼提供了更扎實的依據。 以前,有的設計單位不去現場,僅憑一張地形圖開展站點設計。為了讓農村污水處理站建得科學、運行長久,廖日紅今年首次提出了“駐村設計”的新理念。他還給自己制定了“跑百個村莊”的工作目標,進村指導設計單位開展技術細節攻關。雖說這是“自討苦吃”,但為了京郊水清山綠,他打心底里覺得值。
|
上一頁:如何確保煙熏爐的安全使用? 下一頁:青州杰諾溫控設備有限公司(青州奧諾迪溫控 |